您的位置 首页 口碑 舆情监测

从拉闸限电到供电逐步正常化看网络舆情监测舆论反馈及应对策略

       一、事件概述  今年九月以来,已有江苏、云南、广西、浙江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密集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

  

从拉闸限电到供电逐步正常化看网络舆情监测舆论反馈及应对策略

     一、事件概述


  今年九月以来,已有江苏、云南、广西、浙江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密集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而此次多地“拉闸限电”,不仅影响范围广泛,更有不少地区由工业用电蔓延至居民用电。如:此前的东北地区曾明确表示原因,称当地出现了电力缺口,在“有序用电”仍不能保障电网安全的情况下,出现强行拉闸限电的行为,这就导致了一些居民在没有得到预先通知的情况下遭遇突然断电,生活受到影响,此事在经过曝光后迅速引发了负面舆情危机。


  不过在经过2个月的各方共同努力后,目前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电力供需形势恢复常态,保供电保民生取得阶段性成效。电煤供应明显增加。截至11月6日,除个别省份、局部时段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有序用电措施外,全网有序用电规模接近清零。


  二、部分地区限电原因


  一、“能耗双控”政策下的限电与东北地区不同,南方地区限电的主要原因更多是出于实现“能耗双控”年度目标的主动选择。根据今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在能耗强度和总量指标上,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七个省区亮了“双红灯”。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的通知,要求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全国各省份为积极响应能耗双控政策,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促进能耗减排,如:根据能耗双控进度,浙江采取了高耗能企业用能预算管理、有序用电和错峰生产等一系列措施。


  二、电力供应不足主动限电


  2018年至今,江西省已连续三年实施有序用电措施。去年冬季受寒潮影响,江西用电最高负荷再创历史新高,内外部电力供应不足,电力保供形势日益严峻。为补齐冬季电力供应缺口,江西省发改委要求自去年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时段实施可中断负荷,启动有序用电工作。尤其2021年以来,江苏省节能形势相当严峻,出现能耗“不降反升”的局面,同时又由于江西电源和通道的建设速度长期滞后于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主管部门和电力企业缺少备用能力,导致该地主动限电。


  三、煤炭价格创新高


  受全国煤炭紧缺、煤电价格倒挂影响,目前不少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8月全社会用电量两位数增长,供电供热企业利润却在减少,而且最主要的支出就是燃煤成本。同时,CECI指数分析周报称,全球煤炭资源紧张,叠加海运费持续攀升,进口煤价格持续高位且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动力煤价格持续上涨,对于以火力发电为主的企业来说,极大增加了成本。对煤炭的“路径依赖”,实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和关键因素。


  四、电源结构失衡致限电


  近年来,湖南省电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持续增加,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受气候影响极大,加之外来电不及预期、冬季煤炭供应紧张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湖南电力供需失衡。虽然新能源装机占比高但实际发电量不足,湖南秋冬逢枯水季,水电出力低,调节能力不足;受冰冻天气影响,风电表现不佳;光伏受连绵阴雨影响也未达预期,总体导致可再生能源供给效率严重不足。


  五、需求增强致供需失衡


  今年以来,广东经济持续恢复,用电需求和负荷保持快速增长。1月至9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60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5%。用电负荷保持高速增长,全省最高统调负荷创历史新高,最高负荷需求达1.41亿千瓦,同比增长11%。需求增长是电力出现缺口的重要原因。同时,9月份受持续高温天气,叠加一次能源供不应求、燃料价格高企以及发电机组设备缺陷增多等因素影响,广东出现较大电力缺口,部分工业企业被迫实施有序用电。


  六、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


  我国为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国际社会的“碳中和”“碳达峰”的承诺,会采取减能降耗的措施。能耗双控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每年都有考核指标,甚至实行一票否决,所以就不得不限电、停电,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而此次浙江、广东、安徽、山东、湖南、东三省等地的限电措施就是明显的信号,这样一来高耗能的企业将会逐步受到限制,进而经营成本会逐步提高。尤其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消耗的双重控制将成为未来的常态,企业必须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三、舆论关注


  (一)网民观点


  多年未见的“限制用电”现象再次出现,为何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促使舆论生发出诸多猜测:


  自本轮限电规模扩大后,讨论也愈加激烈,“大棋论”、“全局论”等甚嚣尘上。有舆论认为限电是为了打赢对美国的金融战,“大国对赌,赌谁先熬不住”,还认为部分省份出现“电荒”是由于近期中国减少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导致国内电煤供应不足。此外也有有舆论联系至前段时间停止的挖矿活动,认为是虚拟货币“挖矿”耗去了太多电力。


  较为理智的舆论则认为限电就是为了防生产企业内卷,扭转压榨员工扩充规模消化输入性通胀现状,为即将到来的国外经济复苏先做压力测试,并倒逼生产企业提前冷静提醒远期风险。同时认为东北突然限电是因为对当地的居民用电负荷预测有误,在逐级限电过程中遇到了电能供需不平衡问题,为保障电网不崩溃采取了断腕措施。


  限电期间,有多数网民表示生活不便,同时也表示或因限电原因导致企业产销下降,经济受损:


  舆论主要集中在“一刀切”限电的政策上,认为未经通知的“拉闸限电”对居民和企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这也是此阶段负面舆论的主要集中点。同时,也有舆论认为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和黑色星期五等重要促销日接踵而至,相关行业本该在第四季度处于销售旺季,却因为电力供应等限制对供应链造成冲击,将对企业营收造成很大影响。


  随着供电形势逐步缓解,有网民对政府多措并举保障电力供应的应对举措表示点赞支持,并对未来限电提出建议:


  对于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的“保供电取得阶段性成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供需恢复常态”信息,主流舆论表示振奋,称“中国两周就把煤价和海运波罗的海指数全部打下来,也挽救了欧洲和印度的煤炭价格”“所谓有序用电其实就是缺电问题,现在官宣缺电问题基本消灭,中国还是厉害啊。这个市场煤和计划电的问题矛盾解决就有电了。看好四季度经济增长”“这个消息来的真的很是时候!我们要一起加油”“国家电网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太好了”。舆论也指出在此阶段要优先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用电,表示许多城市以推动夜间经济、促进消费而大搞不切实际的“亮化工程”,既有形象工程之嫌,也是对能源资源的暴殄天物。希望让有些高能耗低产值的项目停产,各地景区,公园,商业大楼的景观灯晚上定时熄灯,办公大楼里的空调电脑下班前关机,而不是让限制居民用电成为常态。


  (二)媒体聚焦


  在限电的大环境下,部分主流媒体对于停电原因发布刊文。人民日报《突然全国多地拉闸限电,背后到底怎么了?》认为今年上半年过多的透支了今年所谓的碳排放减压的指标。那么到了下半年,上面真的要落实这些指标的时候,大家就发现时间已经过半。那么落实方面,只能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海报新闻《全国多地拉闸限电,发生了什么?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认为煤价过高、风电骤减系东北地区限电主要原因。同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导致粤、浙等地用电需求加大。此外,高耗能产业“西迁”,引起西部地区电力紧张。同时还认为“能耗双控”目标要求一直稳定、明确,不存在所谓的政府临时加码;澎湃新闻《限电背后,需要关切的能源转型与机制变革问题》则表示,今年缺电的真正原因,不是我国能源或煤炭物理性短缺,而是煤电价格倒挂。此次限电问题,本质是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某些地方政府既想发展传统资源经济,又不能兼顾好今年“双控”目标的严格要求所导致对于引发舆论关注的“拉闸限电”,澎湃新闻《深观察|多地拉闸限电,“能耗双控”不背这个锅》认为预防运动式命令式拉闸限电,需要的是加快完善电力体制改革和推进碳权市场建设,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和能耗双控;经济日报《综合施策避免拉闸限电》也表示要避免拉闸限电,从短期来看,应多渠道保障煤炭供应,推动有序用能,确保电力供需平衡;从长期来看,则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多方面综合施策。


  在供电逐步正常期间,人民网、环球网等主流媒体多是进行陈述性报道。如:人民网:《国家电网保供电取得阶段性成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供需恢复常态》;光明网《保供电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国电力供需恢复常态》等。


  四、态势研判


  停(限)电期间在各地限电之初,舆论对于限电原因产生了诸多猜忌,各类言论良莠不济。但随后,多数媒体参与报道,多为全国知名商业媒体及财经类网站,报道方向大多是对限电停产背后的原因分析、限电实际情况调查、相关评论性报道等。该类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内容阐述及解读工作,在了解受众理解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使受众能够容易了解限电的相关内容,从而摆脱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所带来的压力。尽管仍有舆论表示“大棋论”、“全局论”,但在媒介对该热点话题进行集中、有效的报道和解释期间,加深了公众对限电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最终形成媒介和舆论的强势,促使此类言论占据比重较小。


  此时的解读工作获得一定成功,但是民生方面的处理较弱,自9月以来一直有网民陆续在各大平台反映因限电造成的生活不便,可以发现舆论不仅关注限电信息的发布,也更关注政府对民用电限电后的反应、处理与态度。


  供电逐步正常期间11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保供电取得阶段性成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供需恢复常态”信息后,多数网民对于“解除限电”表达期待。但是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该信息期间,仍有个别舆论对本地仍在继续的限电措施表达不满。由此了解到因限电与民生切实相关,加之限电周期较长,在各地为限电出台的各类政策中潜伏着复杂的风险因素,易引发舆情累积沉淀,加剧规避风险的难度。


  同时,若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用电恢复常态)方面与舆论期待有所差异时,舆情群体的立场和判断将会出现反转,传播效果也会出现正负迭代效应,将加大事件防控与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故而政府管理上的死板和电力系统建设上的短板不应忽视。尤其在保供限电期间,地方更是要全力避免限电舆情事件的发生,从而保障冬季高峰期供电安全,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抵御风险能力。


  五、应对策略


  电力安全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关键要素,寒冬天气的到来将导致需求侧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各地应吸取前两月因限电舆情造成的经验教训,始终将供电安全、民生用电放在首位,除了要避免发生政策性限电,还应确保即便面临极端天气、外来电受限等不利因素,仍具备冗余供电能力。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以民生为主的保障供应气象部门预测今冬将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即2021年为“双拉尼娜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跟常年比偏低幅度比较大。这也这意味着当前的供电紧张局面在冬季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为此,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是要以民生为基础全力保障今冬明春电力热力供应,须坚持“压非保民”、“限电不拉闸”。


  二是防止因限电造成安全生产事故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宋元明提到要督促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善限电方案,防止因限电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故而企业要加强限电情况下安全防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操作规程,做好设备特保特护,加强自备电源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工艺操作安全风险。


  三是实现电力资源高效利用在电力供需矛盾趋于缓和期间,仍需落实有序用电规定,号召社会践行绿色发展,从保障关键领域供电和减少非必要用电两方面促进现有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要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疫情防控、关键公共设施等重要、必要的用电需求,确保社会秩序平稳运行。同时酌情弱化景观照明和城市亮化强度,节日期间倡导白天举办庆祝活动,鼓励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


  四是调配资源保障电力供应按目前国家电网供需情况分析,目前全网最大有序用电规模大幅下降,电力缺口明显缩小,能源供给和需求侧均保持平稳可控,但是仍需密切关注低温天气、火电供应、外来电交易等变化情况。警惕个别送电省仍然出现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建议重点关注省间电力交易的履约情况。同时建议地方积极配合、参与全省优化电源内外供应结构的协商、谈判、采购等工作,从供给侧发力保障全市长期、稳定的电力供应。


  五是关注内外网络涉限电舆情预判限电话题热度将保持续运转。建议地方抓牢信息监测工作,对涉稳涉访敏感信息做到及时响应、有效处理,确保总体舆情呈稳定向好态势。需警惕部分网民利用舆论造势,令事态高热,向政府部门施压,迫使政府对公共政策做出“调整”。同时,关注是否有外媒发布限电的报道,以及境外网络对限电的舆论反应情况。


  六、总结


  在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下,供电逐步恢复正常,舆情态势较为健康。综合智慧星光往期所出的有关“限电”报告来看,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相关政策时,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统筹,进行合理部署,而不是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应与居民和企业进行协调沟通,细化工作方案,尽量降低给居民带来的不便,减少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还应提升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要兜住民生用能底线,也要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声明:立推宝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kefu@lituib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1057-3020

Q Q: 755436989

邮箱: kefu@lituibao.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